英文名称

Career Wisdom in Political Philosophy

课程代码

00361004

课程性质

公共选修课程

授课对象

在校本科生

学   分

2.0

学   时

36

主讲教师

吴新星、蒋慧

修订日期

2021315

指定教材

《政治学通识》(包刚升,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一、课程性质

通过政治学、教育学的交叉学科视角,围绕公民与公民权、公民与国家、公民与社会、公民与世界等公民生涯发展中的核心关系,重点阐释公民权、权威、国家、民主、自由、正义、共同体、全球化、女性主义等关键知识点,分析公民生涯发展中所面对的政治、社会环境,塑造学生积极、正确的现代公民意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完整人格和公民素质的现代公民。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通过政治学、教育学的交叉学科视角,围绕公民与公民权、公民与国家、公民与社会、公民与世界等公民生涯发展中的核心关系,重点阐释公民权、权威、国家、民主、自由、正义、共同体、全球化、女性主义等关键知识点,分析公民生涯发展中所面对的政治、社会环境,塑造学生积极、正确的现代公民意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完整人格和公民素质的现代公民。

本课程的分目标如下:

1、课程内容建立目标:通过交叉学科的视角,围绕公民与公民权、公民与国家、公民与社会、公民与世界等公民生涯发展中的核心关系,设计课程内容,塑造学生积极、正确的现代公民意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完整人格和公民素质的现代公民。

2、教学方式优化目标:本课程立足突破传统说教灌输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探讨辩论为关键,以阅读写作为外延”的教学思路,采用多媒体、互联网、演讲辩论等技术,设计时事案例辩论讨论环节,增加阅读和写作的考核任务,从而使学生融入“教-学”互动中,以知促行,以行拓知。

3、课程研究成果目标:课程团队将围绕“通识教育理念下的现代公民教育”这一主题展开研究,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现代公民素养——如何认识公民与公民权、公民与国家、公民与社会、公民与世界等生涯发展关系问题,将研究成果及时反馈到教学内容中,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来优化课程内容和研究成果。作为一门学科入门级概论课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对教育技术学科的核心概念、研究对象、主要研究问题、相应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有个全面的框架性理解。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教育技术概念的内涵与范畴;熟悉教育技术发展的基本历史;掌握教育技术运用的理论基础和学科基本理论;能结合对教育技术实践领域的了解,体验教育技术的应用;并知道教育技术学基本研究设计与方法,从而提升其学科认同度,产生相应的研究兴趣,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三、课程内容

第一编 政治哲学中的公民生涯发展智慧导论

第一章 绪论    

课时:1周,共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公民生涯发展概论

第二节 政治哲学中的公民生涯发展智慧

第三节 政治哲学对公民生涯发展的意义

思考题:

1、公民生涯发展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当前中国公民在生涯发展的过程中主要面临哪些问题?

   3、政治哲学的学科视角下,公民生涯发展的主要包括哪些层面?

4、政治哲学史上的思想智慧对公民生涯发展具有哪些意义

 

第二编 公民与公民权

第二章 公民身份及其演变历史

课时:1.5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公民身份的内涵

第二节 公民身份的原型——雅典城邦政治

第三节 传统臣民向现代公民的转变

思考题:

1、法律意义上的公民身份与政治学意义上的公民身份有何区别?

2、雅典公民制度有哪些进步因素?同时有存在哪些“硬伤”?

3、传统君主制下,臣民控制术大体有哪些方式?

4、传统臣民身份向现代公民身份发展的政治社会基础有哪些?

5、古代公民身份与现代公民身份有哪些明显的差异?

 

第三章 公民权与公民生涯发展权利

课时:1.5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公民权利的逻辑起点、

一、权利的定义

二、公民权的价值依据

第二节公民权的基本内容

一、公民权的基本内容

二、公民权的评判标准:

第三节公民生涯发展权利的认知与保障

思考题:

1、权利的基本内容?

2、公民权有哪些内容?

3、从国家和个体的二元视角,如何保障公民生涯发展权利?  

 

第四章 自由与公民生涯发展的自主性

课时:1周,共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自由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作为“主义”的自由

第三节生涯自由的内核与外延:如何保障生涯发展自由?

思考题:

1、什么是自由?

2、自由主义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3、个体生涯自由的内涵有哪些?

4、如何保障个体的生涯自由?

 

第五章 宽容、妥协与公民德性

课时:1周,共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宽容的内涵及其发展

第二节 妥协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宽容、妥协对公民生涯发展的意义

思考题:

1、什么是宽容?什么是妥协?

2、辨析宽容是一种价值还是一种制度?

3、如何处理生涯发展中的不宽容和不妥协?

 

第三编 公民与国家

第六章 权威与公民生涯发展

课时:1.5周,共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权威的概念及其关联概念

第二节权威的来源

第三节生涯管理中的权威来源

思考题:

1、什么是权威?

2、权威的来源有哪些?

3、如何使自己在生涯发展中拥有权威,如何管理自身的权威?

 

第七章 国家与公民生涯发展

课时:1.5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家的基本概论

第二节 国家对公民生涯发展的必要性

第三节 国家与公民生涯发展的关系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国家的本质属性?

2、如何看待国家对公民生涯发展的必要性

3、新时期我们该如何爱国?

 

第八章 民主与公民生涯发展的组织维度

课时:1.5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作为现代国家制度形式的民主

第二节 民主的运行过程

第三节公民生涯发展中的民主问题

思考题:

1、现代政治民主的三大起源是什么?

2、民主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3、民主在社会性组织中可以如何安排?

4、对中国民主应如何理解?

 

第九章 宪政及公民生涯发展中的责任

课时:1周,共2课时

第一节 宪政的基本内涵及本质

第二节 宪政视野下的公民生涯发展的责任

第三节 模范公民:社会所需的个体生涯角色

思考题:

1、什么是公民和公民责任?

2、公民角色的演变史?

3、如何做一个模范公民?

 

第四编 公民与社会

第十章 转型社会与公民生涯发展机遇

课时:1.5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与公民个体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转型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转型社会中的公民个体发展机遇

思考题:

1、如何认知公民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什么是转型社会?

3、转型社会的一般性特征有哪些?

4、如何认知转型中国的矛盾?

5、转型社会对公民的职业发展有哪些意义?

 

第十一章 共同体与公民在组织中的发展

课时:1周,共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共同体:内涵与历史演变

第二节 公民生涯发展的“自我”与“他我”

思考题:

1、什么是共同体?

2、共同体的发展形式有哪些?

3、什么钻石型社会?

4、如何认识公民生涯发展的共同体支撑?

 

第十二章 平等、正义与公民生涯发展

课时:1.5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平等与正义:公民生涯发展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第二节 正义的诸种形式

第三节公民如何面对生涯发展中的不平等与不正义

思考题:

1、正义观念大致如何发展的?

2、正义有哪些表现形式?

3、如何正确认知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不公正现象?

 

第五编 公民与世界

第十三章 全球化、国家认同与公民生涯发展

课时:1周,共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全球化与公民国家认同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公民国家认同的危机与根源

第三节 全球化时代公民国家认同的建构

思考题:

1、什么是公民的国家认同?

2、国家认同在公民生涯发展中有何重要性?

3、全球化对公民国家认同的解构是如何发生的?

4、如何重塑公民国家认同,以保障公民在全球化时代的生涯发展?

 

第十四章 女性主义与公民的生涯发展

课时:1周,共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两性社会角色定位的文化考察

第二节 文艺作品中的女权

第三节 女性公民生涯发展中的女权问题

思考题:

1、什么是女权主义?

    2、如何认识女权与男权之争?

四、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0

  1. 政治学

  2. 君主论

  3. 利维坦

  4. 社会契约论

  5. 论自由

  6. 论美国的民主

  7. 旧制度与大革命

  8. 国富论

  9.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0. 论法的精神

  11. 法国革命论

  12. 自由宪章

  13. 论民主

  14. 乡土中国

  15. 经济学萨缪尔森

  16. 现代化新论

  17. 毛泽东选集1-5

  18. 共产党宣言

  19. 顾准文集

  20.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21.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22.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23.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24.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25.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26. 精神分析引论

  27. 潜规则

  28.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29.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30. 家庭、私有制与国家起源

  31.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32. 道德经

  33. 资治通鉴

  34.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5. 中国大历史

  36. 理想国

  37. 正义论

  38. 饮冰室合集

  39.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40. 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

  41. 国史大纲     钱穆

  42. 西方哲学史   罗素

  43. 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44. 历史研究(汤因比)

  45.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

  46. 哲学与人生(傅佩荣)

  47. 道德情操论

  48. 人性论

、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坚持以下原则:启发式样教学与参与式教学相结合;理论分析与案例研讨相结合;③课堂讲授与小组讨论和课后阅读相结合;④课堂线下教学与网络线上互动相结合。

具体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增加时事案例的辩论和演讲。课堂讲授注重启发性和互动性,在知识点讲授的同时,更注重时事案例的演讲辩论。使学生在分组辩论和讲演中,主动发现问题,深入思考问题,客观认知公民生涯发展中的困境和矛盾,积极解决问题和矛盾,实现公民教育由意识启蒙向行动激励的转变。

2、充分利用视频、动画、文献等教学资料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幻灯片成为课堂教学后,视频动画将是此后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方式。本课程在教学中,将充分利用视频、动画、文献等多媒体技术,以学生喜闻乐见且感受度强的方式开展教学互动。视频和文献在类别上包括:国内外学者与本课程主题相关的视频课程和讲座;网络中时事新闻视频资料、文献资料;课程团队自制的视频资料等。

3、强化经典作品的阅读和论文的写作。阅读是公民自我生涯觉醒的重要方式,写作是学生公民自我生涯反省和规划的主要方式。本课程在教学实施、教学考核等环节增加了一定量的阅读任务。课程团队在总结国内外高校和课程性质的基础上,列举了80本推荐书目。学生不仅需要完成1篇读书笔记、1篇论文作为课程考核结果外,在每一章节均列明了对应参考书目并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分享。

、考核方式及评定方法

本课程采用百分制计分,平时单元测试50%,需要按时考勤、完成随堂讨论题和随堂作业;课程结束考试50%60分及以上为合格,85分及以上为优秀。


苏州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政治哲学中的生涯智慧》).docx